专家介绍

陈依军

中国药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PI。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双创计划”和“333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1997-1998,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1998至1999年在美国MicroGenomics, Inc.任高级科学家,从事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1999年至2006年在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担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主持和参与了多个新药的研究和开发。2009年被授予“国家重点引进专家”称号,2010年起被美国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化学生物学系聘为客座正教授,2012年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2015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9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第一完成人),2020年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担任江苏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社会兼职。在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以及国内外学术机构受邀做主题演讲、大会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30多次。迄今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多国发明专利授权3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药物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学科创新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面上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发和工业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

张灿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PI。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AIMBE Fellow),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副主编、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临床药物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2项)、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关键技术子课题(1项)、科技部国际交流重点项目(1项)、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和面上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探索计划(1项)等40余项科研项目。拥有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8项和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在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刊物共发表论文120余篇。主译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连续6年被评为ESI中国高被引学者。

钱海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PI。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创新药物分子发现和结构优化研究。针对糖尿病、肿瘤、疼痛等重大临床问题,以多肽、核酸和小分子药物为研究对象,基于药物靶点及药物分子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并从受体、细胞及整体动物等不同层面深入探讨和确证相关化合物的药效机制,为创新药物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合成得到了超过1500个全新化合物,发现具有良好成药性、值得进一步开发的活性化合物超过20个,4个候选化合物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1项静脉麻醉药物已转让国内知名药企。已发表SCI收录学术期刊论文120多篇(包括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等药学领域TOP期刊)。申请中国专利29项,国际专利4项,授权中国专利10项。

廖红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PI。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南京大学神经化学理学硕士,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博士1990-2002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工作2002年8月到新加坡中央医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作为研究科学家工作三年。与德国Saarland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开展有关神经退变病的机制和药物开发的研究,同时为南澳大学药学和医学科学学院的兼职教授。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的国际合作项目和江苏省留学归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的等多项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多个项目。现为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会员,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治疗的国际科学协会(ISTAART)会员,同时为中国神经科学会和中国药理学会的会员,同时为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如:《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PLos One》,《Neuroscience》,《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Internatio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athology》等。现已发表文章100篇左右,其中SCI文章有50篇左右。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温小安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新药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和2007年于中国药科大学分别获化学制药学士学位和药物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资助,于法国里尔第二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9年第十二届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及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资助科研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件。

刘畅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PI.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发育生物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聚焦于能量代谢节律性调控的分子机制及药靶发现研究,开拓并引领了国内代谢和生物钟整合的研究领域,并以独特的时间生物学视角为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全新药靶。近5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Sci、Nat Commun、Mol Endocrinol、J Biol Chem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8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

戴量
博士,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药发现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专利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首页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两江协同创新区        电话:023-61369677
扫码关注公众号